“执行法官,我现在已经回湖南老家了,我也不知道被执行人在哪,这该怎么办啊?辛苦打工攒下来的钱还能要回来吗?”申请人湖南籍女子罗某在电话那头焦急万分。多年前,罗某在酒店工作攒下了几万元被其老板梁某借走,后酒店停业后罗某返回湖南老家,在多次索要无果后,一纸诉状将梁某起诉至法院,在这时,梁某却玩起了“失联”,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在了社会之中。
案件进入执行阶段,执行法官多次试图联系被执行人梁某,多方查找的几个手机号均联系不上梁某,在其户籍地,邻居均表示其很多年前已搬走不在此居住;执行法官通过查询梁某的银行账号信息,发现其在银行预留了一个通讯地址,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线索。紧接着执行团队于隔日凌晨6点到达该地址,发现家中有人,执行法官说明来意进入房间后,却发现房主并不是被执行人梁某,经核对后发现,原来该处房产在十年前就被梁某出售。回去的路上,全组人员不禁有些失落,线索再次中断。
正当执行遇到阻力一筹莫展之际,案件却突然出现转机——执行干警下班后,通过手机软件某音大数据推荐,发现梁某经常在某音短视频平台为其新开业的店铺进行宣传,根据视频内容,执行法官很快确定了店铺位置信息,在与申请人确认视频中出现的店主就是梁某本人后,第二天早上迅速出警,成功将被执行人梁某拘传到院。
梁某开始态度强硬拒不配合,不愿还清债务,在执行法官将梁某送至拘留所的路上,对梁某进行普法教育,梁某态度逐渐开始转变,表示愿意偿还债务,要求联系其家属。巧合的是,梁某的家属打来了电话,表示愿意缴纳执行款项,执行法官遂将梁某带回。
当今社会数字技术飞速发展,大数据赋能审判执行工作,能够智能筛选、挖掘有效信息,减少人工查询和筛选的时间成本,有利于法院查人找物。这一案例做法提供了有效借鉴,法官和当事人都可以借助新兴各类数字平台,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有效归集,进而转化为审判执行工作中的“新质生产力”,促使胜诉权益更加有效兑现。